梦见

姓氏的演变

类别:姓名知识篇/时间:2024/9/13 12:01:32

  姓氏的演变

  通过前面的介绍,我们已经知道,中国的许多姓氏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,绵绵传承,历史悠久,自古以来就受到许多文史学家的重视,姓氏书籍历代迭出,姓氏研究独成学问。从历代姓氏书籍和姓氏研究中,我们可以把握中国姓氏演变趋势的大致脉络。

  早在春秋时期,众仲、胥臣、行人子羽等姓氏学家,致力于炎黄以来姓氏本源的探讨。稍后又出现研究探讨姓氏源流的专著《世本》,记载了黄帝至春秋帝王公卿诸侯大夫谱系,包括帝系、传谱和氏族篇等。两汉之际,史游《急就章》、王符《潜夫论》、应劭《风俗通》都有专门论述姓氏的篇章。东汉以后,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,姓氏学受到当时重视家族门第风气的影响,有了更长足的发展,官修与私撰的姓氏学著作不断涌现,如东晋贾弼《姓氏簿状》、唐太宗敕撰《大唐姓氏志》、柳冲的《大唐姓系录》、林宝《元和姓纂》等,这些书籍卷帙浩繁,征引丰富,论说详尽。宋代是我国姓氏学研究的黄金时代,在众多的姓氏书籍中高深与通俗并存,计有邓名世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、郑憔《通志•氏族略》、邵思《姓解》、王应麟《姓氏急就篇》,以及钱塘儒生的《百家姓》等。明代姓氏学经元朝沉寂后得到恢复和发展,产生的有影响的姓氏学著作如凌迪知《万姓统谱》、陈士元《姓锵》、杨慎《希姓录》、刘文相《希姓存参》、夏树芳《奇姓通》等。清朝的姓氏书籍和姓氏研究成果更多,计有黄本骥《姓氏解纷》,张澎《姓氏寻源》《姓氏辨误》《姓韵》《辽金元三史姓名录》《古今姓氏书目考证》,陈延炜《姓氏考略》,而官修的《明伦汇编•氏族典》则是自先秦以来姓氏学的集大成之作。

  古往今来的姓氏书籍大多注录了各个历史时期可能搜得到的姓氏,然而中国究竟有多少姓氏?则从来也没有人能够说出个准数。上古及夏商时已无人确考,西周姓氏的情况也只是大体可寻。据《国语•郑语》记载,祝融之后分为8姓:己、董、彭、秃、女云、曹、斟。据《国语•晋语》,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,计有12姓:姬、酉、祁、己、箴、任、滕、荀、僖、姑、儇、依。据《左传》,西周有20姓:姬、姜、子、姒、赢、己、偃、姑、祁、隗、风、曹、厘、任、姚、坛、董、归、允。据《日知录》,春秋时本于五帝者有22姓:妫、姒、子、姑、姬、己、任、风、赢、祁、曹、坛、董、姜、偃、归、曼、熊、隗、添、允。清代梁启超又举出戈、庸、伊等姓,据西周彝器铭文可考有媲、损、妊、娥、好、妣、女只、娌、凳等姓。综合这材料,可知西周的古姓不多。秦汉姓氏合一后,姓氏趋于稳定,历代姓氏数目的统计也逐渐详实起来。兹分列如下:

  佚名《世本》收18姓875氏。

  史游《急就篇》收130姓。

  官修《大唐氏族志》收293姓。

  林宝《元和姓纂》收1233姓。

  郑樵《通志•氏族略》收2255姓。

  邵思《姓解》收2568姓。

  王圻《续文献通考•氏族考》收4657姓。

  今人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收5600余姓,《中国姓氏汇编》收5730姓,《中国姓符》收6363姓,《姓氏辞典》收8000余姓。

  据估计,中国实际使用的姓氏大约有1万〜1,2万个,其中汉字姓氏大约有8000个左右,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大约有3000个左右,常用姓氏仅300个左右。

  从姓氏的发展演变史考察,中国姓氏数目总的呈递减趋势,古代使用过的姓氏比今天要多得多。

  历史愈往后,何以姓氏愈益减少呢?

  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则与上古时代氏族部落的聚合有关,有些氏族部落被另一些更大的氏族部落兼并了,有些氏族部落在激烈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中消亡了;二则进人阶级社会后,很多的家族也因为诸多的社会政治原因而遭灭氏、灭姓和灭族之灾;三则与秦汉姓氏的合一后许多平民阶层只是一味借用现成姓氏有关,这是中国人多姓少的重要原因;四则与具体的婚育实际有关,对任何一个家庭和家族来说,理论上都可能出现绝嗣或绝后的情况,对于那些属于小姓和稀姓的家庭和家族来说,则更难避免。

  中国姓氏现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,就是人口多,姓氏少,同姓的人必然多;大姓越来越大,小姓、稀姓则逐一递减。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个人、家庭、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。

  姓氏逐一递减的趋势,既于个人使用姓名不利,也有碍社会联系交往和政府相关的职能管理。今天重名现象已经十分严重,假如真有天下皆姓李、王、张、赵等少数几个姓的那一天,恐怕同姓同名者就会遍街市满天下了。这并非耸人听闻,亦非杞人忧天。为此,我们建议人们尤其是那些属大姓的人们,不妨有意识地寻觅自已姓氏的古老源头,适时地恢复自己的古老本姓,“回到老祖宗那里去”。有人可能会说:这不是让我们改姓吗?同姓人彼此总爱说“五百年前是一家”,细究起来也许就未必了。因为中国数以千计的姓氏,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情况:一是同源异流,二是异源同流。前者,自然先前本是一家,后来便分道扬镳了,各有各的姓氏。如黄帝有多子,至少分化出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箴、任、苟、僖、姑、儇、依12姓。这些姓氏中的姬祁、滕、任、苟至今还是较常见的姓,今天姓姬、祁、滕、任、苟的人,虽然姓氏各异,“五百年前”乃至更早说不定就是一家人。后者,自然先前风马牛不相及,后来则俨然为一家人,就只因为现在同姓。以周姓为例,“五百年前”至少是五家人。黄帝、殷商和东周各有不同源的周姓。后魏时代北贺鲁氏改为周姓。历史上究竟还有多少人因种种原因由他姓改为周姓,恐怕一时谁也说不清楚。因而今天姓周的人。在血缘上彼此未必有任何联系。

  姓氏的结构

  一般而言,中国人的姓氏结构,可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为姓,用以表明家族、血缘的传承关系;另一部分为名,是个体自身的标志。姓与名各自独立,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含义与指向。同时,姓氏又分为单字姓氏、复字姓氏、多字姓氏与合姓姓氏四大类。

  所谓单字姓氏,又叫单姓,因姓氏中仅有一个单字而得名。古姓中的姬、子、姜、姚、拟、妨、摘、娴、安、赢等;又如大姓中的王、李、张、陈、刘、杨、赵、黄、周、吴、徐、孙、胡、朱、高、林、何、郭、马、罗等;又如稀姓中的红、羿、弓、宓、钭、宦、逢、东、勾、融、空、乜、养、滑、糜、松、井、牧、仰、暴、韶、邰、蓟、能、苍、莘、天、公、日、月等。在我国的姓氏中,无论古代还是现代,单字姓约占中国姓氏总数的80%以上,所以说,它是我国姓氏的主体。

  所谓复字姓氏,又叫复姓,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。如常见复姓中的东方、公孙、呼延、皇甫、欧阳、司徒、司马、夏侯、宇文、尉迟、长孙、诸葛、幕容、上官、淳于、第五、东郭、东门、拓跋、完颜、令狐、万俟、鲜于、申屠、西门、司寇、司空、闻人、端木、羊舌、钟离等;又如稀姓中的公羊、公冶、宗政、单于、百里、乙力、上成、乞活、夕姑、子人、尸突、鬼方、卷子、斟戈、豢龙、铜弋、歌逻、漆雕、跌跌、太叔、轩辕、亓官、子车、颛孙、巫马、公西、壤驷、公良、宰父、毅梁、殷干、南门、微生、左丘、南宮等。复姓中属少数民族的姓氏很多,有些则已经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的姓氏;至于司徒、司寇、司马、司空、东郭、东门、南宮、南门、西门等,则是因官、因地获氏的汉族姓氏。

  所谓多字姓氏,即是指由三字或三字以上组成的姓氏,常见于少数民族的姓氏,计有三字姓、四字姓、五字姓、六字姓等。三字姓如:撒里哥、秃八歹、密赤思、苦鲁丁、甘木鲁、天藉辣、乙速孤、万纽于、大利稽、木骨闾、古里甲、古口引、叱列伏、伏叔满、吐谷浑、多利思、步鹿根、侯莫陈、骨利干、达呼哩、达簿千、兀林歹、阿儿刺、步六孤、可朱浑等;四字姓如:秃鲁八歹、拙儿察歹、唐兀乌密、失利波罗、刹利邪伽、爱新觉罗、井疆六斤、八鲁忽刺、乞失迷儿、自死独膊、盆尼未换、胡古口引等;五字姓如:苫灭古麻里、哈刺吉答歹、骨仑廑骨思、鹘提悉补野、忽神忙兀歹、按摊脱脱里等;六字姓如主儿赤台乌枯、瓦只刺孙答里等。

  所谓合姓姓氏,即是由两个姓氏联构组成的姓氏,常见于两个单姓璧联而成。合姓虽然是由两个单姓联合而成,但它并不是复姓,不过它也有可能发展为复姓。

  据说西周时,箕子以鲜为氏,支子仲以于为氏。后来他们的子孙合鲜、于二氏为一氏,即鲜于氏,鲜于就逐渐成了复姓。我国的复姓中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得来的。姓氏合一后,姓氏的格局稳定下来,合姓发展为复姓的可能性也就减少了。因此,合姓是先秦多于秦汉以后。姓氏合一之后的合姓,常出于特殊的原因而产生。如陈方这个合姓,明朝有位官至镇国将军的陈方亮,本性陈,因幼时受方翁的养育,明太祖朱元璋便赐他姓陈方,以示不忘养育之恩。又如黄周这个合姓,清初的黄周星,本姓周,因受上元黄氏所抚养,于是继承了黄姓,并合二姓为黄周。再如陆费这个合姓,是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,并继承其业,遂合己姓与外家“费”姓而为陆费。此外,历史上还有投胶、罗曾、张廖、范姜之类的合姓。在海外及港澳华人中,采用璧联合姓的姓氏也较常见,但多为女性,大体是受欧美姓名习俗的影响而立姓的。如余江月桂、陈李婉若、牛刘义基、方叶孔磋、冯刘旋君、余谢霭云、陆方宁生等。

  近些年,合姓在中国大陆的一部分人中流行开来,但与过去的合姓已有很大的不同,或出于猎新奇,或出于反传统,或出于男女平等观下的心理平衡,或出于使同一个人同时承续男女双方家族的香火的观念,合姓的通常做法即是将夫妻双方的姓氏简单拼合在一起了事。时下的这种合姓形式,尚处在近似于盲目和盲从的初步探索和实践过程中,也还存在一些应予重视的问题。

  首先,它远没有达到实践者猎新奇、反传统、求心理平衡的目的。

  其次,它的拼合给人以生硬之感,不易为社会及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。

  再次,这种合姓是父母强加给下一代的,下一代则未必肯把它强加给第三代,实践中也难以一代接一代把这个合姓传下去。为此,目前的合姓应该虑之再三、慎之又慎。

推荐

更多>
Copyright © 热少解梦网 Inc.
www.resha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周公解梦仅供娱乐,请勿盲目迷信,要相信人定胜天!